我在沟峪水库的一段经历
作者:姚栓虎
一九七二年十月,我奉原柳枝公社文革委员会来到了沟峪水库工程指挥部。指挥部当时刚开始筹建,人还不多。由于我有在桥峪水库三年的工作经历,自然就被分配到工程组,任工程技术员。
沟峪水库 舍予摄
开工后先是铲山皮,开挖结合槽。不久就成立了以梁堡大队为中心的“炮连”。大约四十五人。其中心任务是开山放炮。连长宋根计,副连长周根焕。二位都是年轻精壮的小伙子,都有爬山打石头的经验。不久我被分配到“炮连”,负责西山输水涵洞基础的开挖。在二、三十米高的半山腰,山陡坡滑的土层下,全是铁黑色的连山石,非常坚硬!炮工三人一组,一人捉钎,二人轮锤。每天下来只能打三、四十公分深的炮眼,工程进度很不理想。我和二位连长商量后,先把山皮全清理完,露出山石后,山坡也较平坦,能站住人,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,按炮眼的深浅计酬。这样,大大地提高了工效。过于危险的地方,由二位连长负责。这样经过了四个多月的紧张施工,一条长170米,宽1.60米的涵洞基础初显轮廓。
县水利局派驻水库的工程师赵民权指示,由我负责输水涵洞的衬砌,他要求一定保质保量;严格把关,要接受桥峪水库东山涵洞的漏水教训。他指出:像咱这流域面积,只有15.90平方公里的小型水库一旦发生漏水,就很难按期完成蓄水量,保证不了下游的灌溉需求。以免造成不必要的损失。他提出,由梁堡大队的陈堡生产队专门砌石。因这个队较大,人口多,大部分男劳力会砌石、磊石,以便管理。由于开山放炮,石头都滚落到山底,每天砌渠所需的石头及原砂都要从几十米深的山下,肩扛人抬,一竹筐一竹筐的往上抬——又没有路!手磨破、肩垫烂,没有一个人叫苦。大坝的土方一天天在升高,涵洞必须赶在大坝建成前完工。时间短、任务重。人们在队长赵九成带领下,发扬一不怕苦,二不怕累的精神。一条宽1.00米,高0.80米,165米长的输水渠道终于按期完工了!
紧接着开始渠顶混凝土打拱。因只有内模,没有外模,对混凝土质量要求格外严格。软硬必须适度。既不能流,更不能有马蜂窝。天气已到严冬,非常寒冷!每天下午干完活,都要把它们用草簾覆盖。第二天揭掉,把上面的弯凸点及杂草用钢钎打掉。后边人跟着上灰抹面。更麻烦的是拱打完成后,内顶还要进行内粉,这样才能保证涵洞不发生渗漏。
渠底到拱顶只有1.40米高,人在里面根本无法站立,只能弯着腰干活。妇女们把浮灰及杂草清理掉,运走。还要弯腰用筐子把灰浆运进来,工匠才能进行内粉。165米长的渠道中间干活还得点上腊烛。中午吃饭时,大家才能出来休息一会。伸一伸腰。没有干过这活的人实难想象施工的难度!辛苦!陈家堡的群众硬是弯着腰把这段活干完!
输水涵洞完工后,紧接着卧管开始砌石。管面宽1.00米,长1.20米,高0.60米。平面上有直径0.25米的洩水洞两个,坡比1:15,共45级,还是要求里外粉面。由于赵工和我的严格把关,卧管修成后,可以说滴水不漏!蓄水期间,下游群众的生活用水都得用一寸的胶管,三根采用倒虹吸的办法供水。此项工程经历了两年三个月的时间,完满地完成了输水涵洞及卧管的所有工程。共计开山炸石1050立方米。砌石315立方米。混凝土175立方米。
七十年代初,在上级各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,大打人海战争。经过了三年零七个月的难苦奋斗,一座高46.30米,移动土方63万立方米,可蓄水67万立方米,设计灌溉面积7000余亩,集调节蓄洪养殖灌溉为一体的综合性大坝,雄伟壮观地屹立在沟峪山口!造福于柳枝人民!也见证着柳枝人民愚公移山的丰功伟绩!
原文来源:作者推荐·华州文学
原文作者:姚栓虎
整理编辑:华州文史荟萃
以上内容为【我参与的华县沟峪水库涵洞修建工程(水库涵洞cad图)】的相关内容,更多相关内容关注中国智能机械网。